一、背景与依据
传统实验室安全管理如同老式挂钟,齿轮咬合处总会随时间产生间隙。为进一步规范学校实验室建设与适用,从源头管控实验室和实验项目安全风险,确保教学科研活动安全有序开展,分级分类体系构建如同绘制实验室的"安全图谱",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和师生生命安全,同时为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精细化管理,提高实验室安全风险防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,盛元广通高校实验室安全数智化分级分类管理结合高校实际情况,“三化”风险分级:项目清单化、清单定量化、定量智能化。
危险化学品管理现状分析
人员素质与安全意识:不分师生对危化品的危险性认识不足,安全意识淡薄,存在侥幸心理,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不足,难以有效应对危化品管理中的复杂问题。
应急与环境风险:高校实验室的应急设施设备不完善,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,危化品废弃物分类收集和暂存不规范,处置不及时,随着交叉学科的增多,危化品的使用环境更加复杂。
传统管理模式痛点:高校危化品管理仍以传统的人力防范为主纸质台账管理效率低,数据分散,信息化技术应用不足,难以实现采购、存储、使用、废弃各环节全流程的精细化管理,校内各部门之间共享机制不完善,信息传递不及时。
分级依据:
学科属性:根据高校教学与科研的特点,高校实验室可划分为化学类、生物类、辐射类、机电类、其他类等类别。同一间实验室涉及危险源种类较多的,可依据等级*高的危险源来判定其类别。
风险等级:根据实验室涉及的危险源(化学品、生物材料、辐射、高温高压设备等)、实验类型(教学/科研)、事故潜在危害程度等,实验室安全等级可分为Ⅰ、Ⅱ、Ⅲ、Ⅳ级(或红、橙、黄、蓝级),分别对应重大风险、高风险、中风险、低风险等级的实验室。对于同一类别的危险源,系统按照“就高”原则,确定为该类别危险源的安全风险等级。
综合各类别危险源的安全风险等级,系统同样按照 |